給香港文藝青年的一封信/當下1/啟示者

上映日期: 2018年5月11日 片長: | 117 分鐘 級別:
I
3.0
評分
4 讚好 1 影評
給香港文藝青年的一封信 莫昭如│14分鐘│1978│香港 數碼│廣東話對白,英文字幕 「1. 我們一定要拍政治電影;2. 我們一定要抱持着政治目的拍片。」莫昭如在當時新落成的大會堂和海運大廈的巴西咖啡室等地徘徊探索,以回應高達1970年的宣言──「將如何之?」。《給》以跳躍式剪接和繪圖效果,批判知識分子的裝模作樣,更質疑本地社運電影創作人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 莫昭如 (香港,生於1947)是電影導演、作家、翻譯家和教育家,自六十年代末起參與社會運動,亦是《70年代雙週刊》創辦人之一。他亦一直積極推動民眾劇場,並長期為傷殘人士發聲。 鳴謝藝術家 當下1 菲臘加維爾│6分鐘│1978,1968年拍攝│法國 DCP│法語對白,英文字幕 具革命意義的新聞短片《當下1》曾佚失近半世紀, 直至2014年方重見天日。片中紀錄的巴黎五月風暴片段,均由身處街壘一端的一眾無名參與者拍攝。 啟示者 菲臘加維爾│62分鐘│1968│法國 35毫米│無聲 香港首映 加維爾以《當下1》真實紀錄了兩個星期的流血衝突後,從巴黎走進德國黑森林拍攝了一部無聲電影。片中一個男人,一個女人和一名小孩形影不離,時常遊蕩於以強光打亮、恍如虛幻的場景中。眼見社會政治運動幾近墮入無可避免的潰敗局面,年方20歲的加維爾離開法國,摒棄公式化、以語言主導的電影創作手法,成為沉默的觀察者。 《啟示者》的影像攝人心神,後來被視為桑斯巴電影之一,這批電影均由五月風暴期間參與築起街壘的電影創作人拍攝。 菲臘加維爾(法國,生於1948)青年時代開始電影生涯,曾創作多部得獎作品,包括《內心傷痕》 (1970年)、《餘音不再》(1991年)和《平凡戀人》(2005年)。他深受高達的電影風格影響,時常以自身經歷、日常生活和對親密關係的回憶為作品題材。 鳴謝藝術家及RE:VOIR
顯示更多 arrow-down
影評
詳情
場次
愛國者一號
Lv. 10
star 3.0
ok
Nothing good nothing bad
顯示更多 arrow-down
0  負評
0  回應
私隱政策
使用條款
免責條款
36ad9c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