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日期: 2023年11月23日 片長: | 101 分鐘 級別:
I
3.7
評分
217 讚好 26 影評
許鞍華大學念文學時主修詩歌,感其解憂紓困,於是便一償多年心願,好好拍下我城的詩文風景。電影主要分為三個部份,第一部分是記錄許鞍華導演親自拜訪多位香港詩人好友,如淮遠、飲江、鄧阿藍、馬若等會友論詩;並借用資料影像及照片,追懷已然離逝的西西和也斯。而整部電影的重點就落在第二部份已移居深圳,性格自由率性的詩人黃燦然及第三部份在台灣忙於講學兼顧家庭,積極入世的詩人廖偉棠。香港詩或香港詩人宛如邊緣的小草,在生活壓迫掙扎的同時,展現出頑強的生命力。
顯示更多 arrow-down
loading
影評
詳情
場次
X
Lv. 10
star 4.0
一套充滿人民氣息,描寫香港詩人創作之路的紀錄片
個人覺得套片是出色,許導無論在執行同處理也是上乘,我會形容套片充滿人民氣息,她用了多個角度來描寫香港詩人創作之路同他們的詩如何呼應當下社會。我會覺得這方面許的處理的確是獨到同細緻,而因她有文學底蘊同基礎,令在執行同處理更為純熟,而疫情的背景也是令套片添加了其時代性。在技巧上,許今次的處理也是好,她同各詩人之間有著高度的互動,這樣可以令套片更為生動。痴·影·夢·藝 X 的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ckwunmovie/
顯示更多 arrow-down
8  負評
0  回應
Luk Solomon
Lv. 6
star 4.0
喜歡詩詞之人的一場盛宴
整部紀錄片記載了不同創作詩人的不同角度及點滴,絕對是喜歡詩詞之人的一場盛宴,唯獨是最後略嫌花過大篇幅放在那一位人物身上。但香港還是需要這類型的電影,支持許鞍華,記得睇埋片尾聽埋音樂先走。
顯示更多 arrow-down
3  負評
0  回應
Lv. 1
star 5.0
詩的魅力
潔淨的畫面,簡而有力的詩句帶著我們前往詩歌的世界
顯示更多 arrow-down
---  負評
---  回應
Kurtis
Lv. 10
star 3.0
卒之拍下詩事
純粹因為海報靚,再加上是《天水圍的日與夜》、《桃姐》等佳作的導演先至睇套戲。開頭快速呈現不同詩人的生活,然後主力「經濟流亡」回到內地生活以翻譯為生的黃燦然,跟在台灣線上教書的廖偉棠這兩人。像《萬里千尋》中 #張大千 象的概念,雖不住在香港,卻更能寫出這個城市的詩。最後導演自我表白,詩對其的護身符作用,最多用來化解不開心。因為明知不賺錢、也沒有觀眾,反而放心去為想拍的事物而拍。或許跟詩一樣,這類電影要點時間才能讓人記得住。選詩由啟德機場、將軍澳日常,到皇后碼頭保衛情況。再問他們覺得這個城市的展望。許導跟各詩人都是好朋友,男多女少,煙剷皆多。規範怎樣、淺白的詩,最緊要是明。剪接上略為水過鴨背,開頭幾位詩人對於普通觀眾看過有無甚特別。看畢對港詩沒有多大興趣提升。整體偏悶,比起同期關於人物的電影。
顯示更多 arrow-down
0  負評
0  回應
Ben
Lv. 10
star 5.0
對香港滿滿的❤️
對我來說,《詩》(2023)最美妙的地方是許鞍華導演如何通過影像化,將人文關懷、詩和對香港的❤️揉合在一起。與此同時,記下了一些關鍵詞:布萊希特*、日常生活、恐懼、話語權、惡、恐怖、寫實攝影、絕對隱喻、樹的葉子。感謝許鞍華導演、黃燦然和廖偉棠先生,受益匪淺。* 德國戲劇家、詩人https://www.douban.com/people/45191518/?dt_dapp=1黃燦然https://www.douban.com/people/177212706/?dt_dapp=1廖偉棠許鞍華、黃燦然:關於《詩》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083005/許鞍華的純真與愛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073462/【文藝Follow Me】許鞍華《詩》——把詩歌影像化https://p-articles.com/one_take/4188.html
顯示更多 arrow-down
0  負評
0  回應
Alvin Tsang
Lv. 10
star 4.5
詩與香港
來到廿一世紀,詩的流行程度不及幾十年前普及。但是,它仍然是香港文學文化重要的一環,這裡也的確孕育了不少傑出的詩人。大學時修讀文學的許鞍華執導紀錄片《詩》,製作回顧香港詩作的演變,訪問多名香港著名的詩人,探討詩與香港的關係。在速食文化佔據主流的時代,詩對我們又有何意義?在《詩》接受許鞍華訪問的詩人都是許鞍華多年的好友。電影第一部分先聚焦一群在港詩人表達自己創作新詩的理念,包括淮遠、飲江、鄧阿藍、馬若,還有已故的西西和也斯都有段落。這部分比較短,但把一代詩人對於詩的觀念表達得很清晰,每人都展現他們風格不同卻同樣深厚的文化修養。例如鄧阿藍強調自己著重「情」的影響,一切創作建基於自己對身邊事物最直接的感受;而淮遠以自己為例,連剪鼻毛時被太太要求打蟑螂的事都可以成詩,可見題材廣泛。這群詩人除了富有文采,私下也是私交甚篤,交織起來就是香港詩文化的歷史。電影的主要部分落在接著的黃燦然和廖偉棠兩位不在香港的詩人身上。黃燦然移居深圳多年,但在香港工作時曾寫下大量詩作,他笑言是「經濟流亡」,因為香港物價太貴。在他與許鞍華的訪談中,他提及有關詩作與詩人名聲帶動的關係。他認為詩的價值在詩人在世時未必特別受重視,往往像其他類型的藝品般待作者去世後才受到大眾注視。作為詩人,黃燦然需要靠翻譯為生,散文和專欄又強調自己並非追求大富大貴,同代至近人的同行也不敢直認自己寫詩,道出詩人不能完任倚靠寫詩為生的現實及作為詩人的修養,不懷虛榮之心才有情感真確的作品。詩作講求作者對世間的情感投射,可反映作者對身邊一切的真摰感受。電影多次穿插黃燦然創作的新詩,由他本人或其他旁白讀出,其中一首則由他太太朗讀。這些詩讀出時配上許鞍華與攝影師拍下香港風景的鏡頭,由北角一帶到從巴士望向街上的景緻都有,演繹出何謂「詩情畫意」。黃燦然的訪問中,多次提及自己對香港的感情變遷,雖然說過離開時沒甚麼留戀,但不同的詩句都流露出香港的感情。即使是厚德邨這類現代化的屋邨,他與母親在此的經歷都可以連繫周邊環境變化憑詩紀念。而廖偉棠的部分是許鞍華遠赴台灣拜訪拍攝而成。廖偉棠在台灣的大學教授文學,經常向學生介紹世界反地的詩作,例如辛波絲卡的作品。他又擔任詩作比賽的評審,發掘有潛質的新一代詩人,從他評論各參賽者作品時的口吻突顯他的文學視野。筆者比較深刻的一段是廖偉棠回顧紀錄保衛皇后碼頭運動時所創作的詩,這呼應他在網上講座時談及如何用詩回應社會。他與陳慧一同受訪時談及台灣的文化氣息如何有利文化人創作,也表達了他們對香港的情意結,還有創作自由與空間的重要性。在課堂尾聲時,廖偉棠向學生帶出一個問題,內容大概是當環境不再理想時,為何我們仍需要創作詩?這個問題在結尾都有答案。黃潤宇接受許鞍華訪問時,哽咽談到一個在獄中的朋友受到她寄出策蘭的詩,成為他坐牢時非常重要的精神支柱。廖偉棠也指詩在人最無助和孤獨時才能發揮最大作用,不是光是站在廣場朗讀就傳頌到。詩的文句精簡,但蘊含作者的千言萬語,讀者讀到時也會因詩句的美麗而深受感動。連許鞍華都坦言詩幫助她涯過人生低潮,這也是她希望拍攝《詩》這個想拍多時的紀錄片的初衷。在這三部分中,其實也可以分為在港詩人、在內地詩人和在台詩人。香港的詩人散落各地,各自帶著對詩看法的演變生活下去,也是對應香港人心和離散的變化。在港的詩人們懷念詩壇曾經人才輩出,各有風格特色的詩作令人神往;在內地的詩人道出香港寫詩的辛酸,慨嘆香港變化回不到從前;在台灣的詩人選擇以詩回應社會,又積極把香港的詩文化傳承至後浪。說到底,這群詩人懷著的都是對香港的愛。詩人的感性透過詩詞抒發,文字的力量講求心靈的撼動,只有在真正給予自己感情、回憶的地方,不論甜酸苦辣。,也因為這種情懷才有最地道的詩作流芳百世。 在杜篤之、江逸天的配樂下,加上拍攝香港風景的鏡頭語言和畫作的配合,每段朗讀的詩用影像實現在觀眾(或者讀者)眼前,增加大家對詩內容的投入度,更能感受詩句的神髓。《詩》的文學性豐富,記錄了香港詩文化的變化。詩人的觀點對創作者充滿啟發性,段段詩句感受到感性的香港風采,連繫過去和現在。愛詩的許鞍華完成拍攝詩題材的心願,證明即使是紀錄片都可以包含導演的作者性,抒發的是對詩的愛,以及詩中的香港。IG: alvin_movieview
顯示更多 arrow-down
5  負評
0  回應
私隱政策
使用條款
免責條款
65a7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