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千尋

上映日期: 2024年1月18日 片長: | 100 分鐘 級別:
I
4.2
評分
29 讚好 4 影評
張大千(1899-1983)在中國被廣泛譽為20世纪最傑出的畫家。1949年, 他選擇自我放逐遠離故土,漂泊海外,在異國他鄉他度過了他生命的最後三十年。長篇紀錄片《萬里千尋》探究和表現了這位東方一回家在海外後半生藝術和精神求索, 從而感受一位從東方走向西方並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藝術家的心路歷程。
顯示更多 arrow-down
loading
影評
詳情
場次
X
Lv. 10
star 5.0
一套極有藝術研究價值的紀錄片
個人覺得套片是精彩同極有意義,因為這套片中所用的資料正正可填補張大千在外時的資料的空白,所以無論在藝術研究上,這套片的確極為有意義同重要。而導演在整理、使用同舖排這些資料或片段的技巧也是好。可以讓人更了解張如何透過遊歷歐洲(法國、德國同瑞士),吸收西洋畫技術同表達意識,再加以融合落自己既有的水墨畫技術,從而創造出屬於一個張大千自己獨特風格的創作技巧。而在這個遊歷中,他也創作了很多用自己風格來繪畫上述三個地方,各大山大川大河的畫。痴·影·夢·藝 X 的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ckwunmovie/
顯示更多 arrow-down
1  負評
0  回應
Kurtis
Lv. 10
star 3.5
親近「他」的時代
喜歡導演作為學者,如何用12年來發掘並呈現第一手材料。先前的學者都着重主角在中國時的作品,反而鮮有張大千他離去海外的研究。導演自己探索他在中國之外的每一足跡,甚至找到錯料誤導了方向。不想隨別人逃至台港,尋找他自己的桃花園先來個當時的宣傳廣告好吸引,還以為真的為此定居,然後兩年後還是不給阿根庭的居留權。研究各種「原因」,導演最後理出是當時當地正邁向工業化,張大千純粹就是不合適的人在這個標準下。最記得是他落力建造的「五亭湖」。雖不在故土,但在異地重現心中所望。不過唏噓的是因為建造大壩而致水位上升,當年美景就已淪為碎石塊。與巴黎跟畢加索見面,有種好似傳奇碰着另一傳奇的感嘆!但又從另一面呈現失落,好似其畫鎖在宗教犯人的困室的隔離,《瑞士雪山》收在半個世紀才有記者發現並認出來。因為無法從錶框中取出,所以沒有一些高清相片流傳出來直到導演用方法影張相。見到遊歷不斷,深種東方藝術各地。還有片尾中輯錄主角親身講自己:「用油畫都可以畫出中國畫」與所信奉「無象有象」的最高藝術表現。張大千常被人誤以為是聖誕老人的穿着,在西方大街着住如此顯眼的宋朝服裝。猶如他初頭別人建議他跟大家移民港台,但堅信自己而選了別人不曾考慮之地。
顯示更多 arrow-down
0  負評
2  回應
tigermoviesnews電影情息
Lv. 10
star 4.0
透過紀錄片認識張大千藝術生涯的後半生
長篇紀錄片《萬里千尋/Of Color and Ink》紀錄了張大千漂泊海外的故事,大師鄉離別井在異國他鄉度過了他生命的最後三十年,片中美國華裔女導演張偉民花了12年時間追尋大師在海外數十年的傳奇經歷,還親自出鏡,自己旁白來講述這個故事,導演不遺餘力的走訪遍尋曾接觸過張大千的人,包括他在世的家人、子女、舊友、學生及各地的學者,還有最珍貴的是能與幾位張大千的子女進行訪談,在完成拍攝不久後他們便與世長辭了,片中得知張大千1949年離開中國大陸之後在海外漂泊近30年,從亞洲到南美,再由歐洲遷到北美,直到人生最後的幾年,才定居台灣,1983年在台灣去世。1949年中國共產黨掌權,張大千前往台灣,不久後避居香港,在香港逗留了不足一年就出發到阿根廷去,1951年張大千帶著一家大細十多人飄洋過海在阿根廷的門多薩市定居。1953年因為得不到居留權移居巴西,1954年在聖保羅州的一個村落,購了150畝荒地,興建中國式莊園「八德園」, 到了1970年代因為巴西政府收地興建水壩,導致八德園被淹沒了,離開巴西後張大千搬到美國加州,1976年後到台灣終老。大師生前遊走歐洲,傳達東方精神文明,弦揚中國藝術,跟西方藝術家作出交流,遊歷求索東西文化的交融,令他迸發出藝術的生命力,登上了創作的巔峰,並成為了對全球甚具影響力的藝術家。電影以張大千於1949年移居後的日子為重心,呈現出大師其豐富而充實的藝術生涯後半生,電影結尾有張大千的訪談片段,訪談中表達出他的藝術領域已跨越了地理和政治的界限,就如他的人生一樣,觀眾可透過這紀錄片去欣賞這位曠世奇才,永留青史的國際巨匠。
顯示更多 arrow-down
0  負評
0  回應
Chong Sun Yan
Lv. 10
star 5.0
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料
這套電影能在香港上映實在難得;也多虧製作團隊的誠心。原本對張大千一無所知,透過電影可以見到他的生活日常和畫作,以及別人對他的印象。覺得他內心很「中國」,跟外國人卻很容易做朋友。他一家因49年中國政權更迭而遷居至遙遠的阿根廷,令我嘖嘖稱奇。最珍貴是見識到他的畫作,初期的便算了,自60年代中期起,看到的幅幅都是畫、字、詩連合的潑墨傑作,看得我內心「嘩」聲連連!相信這多得他長期人在國外,吸收了西方的地靈人傑和繪畫技術,再與自身的中國魂與技溶合。這令我對「地靈人傑」這說法有了實在的體會;也知道了傑作能夠出現並非必然。
顯示更多 arrow-down
0  負評
0  回應
私隱政策
使用條款
免責條款
172c7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