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ul Jaune
電影評論
《 弊傢伙 撻錯咗 》遊花園的過程
於25/6/2018發佈

自由與道德在某些文化中彷彿誓不兩立。近年隨著難民潮與宗教狂熱全球化,動搖了西方歐洲社會對自由的觀感。《 弊傢伙 撻錯咗 》借著在崇尚自由的法國中生活的兩個難民家庭不同的價值觀,以詼諧幽默的方式放大一些普遍觀眾對法國自由主義及伊斯蘭宗教盲從的一些 stereotype。

電影評論
法國電影節 2016:《 求愛水計畫 》行動力來源
於16/11/2016發佈

近年香港電影也備受討論的一環莫過於是否應該開拓合拍片市場。原來,歐洲都有合拍片!

《 求愛水計畫 》乃由法國及冰島聯手出品的輕鬆愛情小品。電影沒有充作有深度般加插人生掙扎﹑社會問題等看似「有意義的」訊息,簡簡單單的愛情小品剛好是法國電影的拿手好戲。加上冰島迷人的景色合北歐演員們帶來的耳目一新節奏,歐洲合拍片可以說是值得期待的一環。

電影評論
《 情迷Tiffany 》Pantone 1837 的咒語魅力
於11/11/2016發佈

歌仔有唱:「你叫我更美麗/就算鑽石永遠買不起/只要懂得送我一首詩/和小玩意/我不需要 Tiffany 」誠然,珠光寶氣的 Tiffany 並非每個女生都需要,但 Tiffany 和他打造出來的「求婚戒指」絕對是大部分女生會幻想/夢想過的象徵。

電影評論
《 洋腸派對 》提供出路靠低俗
於10/11/2016發佈

乍看片名,相信不少電影迷都會以為這是一套低級趣味為主打的電影。不過,聰明的讀者們見到這句,就應該預知到筆者接下來的「反調」。

電影熱話
打破法語電影框框:第45屆法國電影節(法國文化協會主辦)開售
於2/11/2016發佈

回顧去年,香港電影迷不難在商業電影中找到法國電影的蹤影——類似何李活出品的《閃亮的歌聲》、文青最愛的《小王子》,到品味獨特的《兩個沸青去旅行》,加上不少法國演員活躍英語電影(《單身動物園》Lea Seydoux﹑《馬克白》Marion Cotillard),令本身「中產」的法語片編的大眾化起來,洗脫遙不可及的印象。而說到法語電影,香港觀眾的理解離不開康生影展或者愛情喜劇、同志電影、動畫這三大類。

電影評論
《遇見你之前》不真實的現實
於25/7/2016發佈

曾經有女友跟保羅說過:「我以為自己能夠改變他,讓他和他的人生變得好一點,不過原來是我想多了。」此話背後,不難聽出「我算老幾」的不甘不忿。

電影評論
《魔獸爭霸:戰雄崛起》重新定義改編電影
於20/6/2016發佈

記得約莫小學初中時候學英文,一定有一課是關於電影的主題,那個時候並非每個小朋友都有上過戲院看電影,於是英文課本中的「horror movie」、「romance」、「documentary」、「action film」、「cartoon」、「science fiction」等詞語彷彿就成為小孩子對於電影分類的啟蒙;要不是近年興起「愛情動作片」一詞,或許很多人都會認為電影就都是這幾種類的(我是說《史密夫大戰史密妻》,你想到哪裡去?)。

電影評論
《單身動物園》「門當戶對」愛情觀
於3/6/2016發佈

在一個單身是罪的城市裡面,維持人類身分的唯一辦法就是脫離單身,否則只能當一輩子的動物,流離失所。這就是《單身動物園》的設定。故事中「單身有罪」的命題固然直接激發觀眾對愛情的崇拜的思考,尤其在現今社會不論各國都難以避免遲婚及少子化的世道中,各位單身男女如何坦然而不虛偽地面對「single」或「occupied」的身分希望從本片中找到提示乃自然不過的心態。不過,電影中讓筆者比較感興趣的是當中「條件配對」與「選擇」的對立。 似有還無的選擇 在酒店中的單身男女,根據法例當然不能選擇單身;相對的在check-in過程中的例行公事中住客得到了性取向的二選一機會,不過卻是一揀冇回頭兼趕盡殺絕其他可能的選項,不過是利用行政手段去統計人數罷了。而為了生存,像Ben wishaw 演出的limping man甚至不惜傷害自己換取流鼻血女人的芳心。當然,支持「有得揀」得或者認為死亡也是一種選擇,但一個正常人類,又怎會主動違背生物的本能選擇死亡?選擇違背那種求生的本能又是否可能?比這已經不動得如何看待求愛不遂而自殺的女人的一幕了。 門當戶對還是真愛? 除了挑戰「唔拍拖會死」的notion,觀眾也必定會發現故事種湊成一對的,都有一種「搵個似自己」的心態。因為在酒店裡他們目標明確,務求速戰速決,便將所有條件濃縮成「似」一個字,這種講求門當戶對的「條件配對」甚至在主角脫離九點後依然影響他的愛情觀:行動不便的得找行動不便的,瞎子配瞎子,啞巴對啞巴,甚至要追流鼻血的女人就要把自己的鼻子打到流鼻血,女朋友瞎了就要自插雙目。到底所為的「門當戶對」有多重要?如果不登對,為了對方而作出犧牲,是愚蠢還是真愛?當中一幕男主角拆穿ben wishaw自打出鼻血來贏得青睞,雖然電影中沒有交代二人下場是否分手收場,筆者卻暗地希望女人欣賞男方的付出而live happily ever after… 撇開威脅不談 電影的心寒之處在於,當觀眾看著電影時因為有「酒店」和「深山野人」這些有形的空間的捆綁,才覺得故事中的「情侶派」或「絕食派」荒謬;實情是,很多人明明沒有這種空間綑綁或被變成動物或殺死的生命威脅之下仍然執意讓自己沉迷「寧濫勿缺」或「單身萬歲(好似係)」的情況當中,是在是一百步笑五十步。社會因素固然其一,但真正原因,還是源自心中所想與行動表現不一的落差——有人明明質疑與伴侶的未來卻向世人展現恩愛;也有人心底渴望被愛卻在他人面前高調宣稱單身多好,自然求仁得仁;這兩種人都是自己被自己洗腦,比電影中被別人或制度洗腦的,難道不更荒謬嗎? 文:Paul Jaune 反正戲院漆黑一片,你看不到我

電影評論
莎翁四百歲誕辰:《理察二世》《馬克白》雅俗共賞
於29/4/2016發佈

英國剛剛慶祝了影響世界文學的大文豪莎士比亞的四百歲誕辰,電影迷當然要參一腳。剛好新版《馬克白》以及皇家莎士比亞劇團《RSC Live:理察二世》電影在港上畫,兩片均源用莎作原文演繹;就算是趁墟,不常看經典鉅著的偽文青們也要去看看。

電影評論
《荷里活黑名單》標準測試
於19/4/2016發佈

近年來在香港的政治環境及傳媒生態影響下,不論是文學、電影、音樂等方面,消費者們都開始越來越注重與政治或言論自由相關的題材的作品。對此等題材敏感的觀眾一定不會錯過〈荷里活黑名單〉。活在新媒體蓬勃的年代的我們每人都可以是記者、小說家、出版人、甚至是創作人、歌手⋯⋯創作及言論自由以致市場上的自由都與我們息息相關。本電影改編自美國冷戰時期的真人真事,劇作家Dalton Trumbo活在戰後時期,面對着各種經濟及娛樂事業起飛的繁榮年代,本應衣食無憂,憑着才華與創作養妻活兒,和作舒適安逸的生活,更贏盡口碑與認同。可是他和他的一班劇作家朋友因為支持共產主義eBay主流媒體及電影文化街認為是叛國賊。他們就被剝奪了出品電影或創作劇本的就業機會,失去工作的一班劇作家除了失去言論自由及創作自由以外,經濟上的損失更影響了他們和家人及朋友的關係。

FIND US ON FACEBOOK
私隱政策
使用條款
免責條款
c655d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