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影路

上映日期: 2024年4月27日 片長: | 106 分鐘 級別:
TBC
4.5
評分
35 讚好 5 影評
資深電影文化工作者羅卡卡叔以第一身回顧其成長和經歷——兒時最早的記憶來自太平洋戰爭,在兩極分化的冷戰中渡過其青年歲月,又見證香港的變革和繁榮時期。與電影和藝術同行七十年,電影總伴他走過複雜多變的世界,時至今日,面對更多挑戰,使他再次思考該如何判別真假對錯,並探究藝術在現實生活的作用和意義。卡叔去年獲頒金像獎專業精神獎,這次夥拍新晉導演王茵茵,歷時良久完成此新版本,配合大量珍貴資料圖片和片段,交織成一部關於香港的回憶錄。
顯示更多 arrow-down
影評
詳情
場次
四處獨看🍕
Lv. 10
star 5.0
很精彩的歷史紀錄片
以卡叔的視點出發,觀看著戰後開始的世界。以不同的片段穿插敘事,特別喜歡新舊地方的對比,還有不同電影片段穿插其中,猶如人生如戲。在電影裡會對歷史有新一面的體會。
顯示更多 arrow-down
0  負評
0  回應
X
Lv. 10
star 5.0
一套十分值得推薦,描寫一代香港推動觀影文化重量級人物的紀錄片
個人覺得套戲好睇,王導無論執行同處理也佳,她可以用一個很細緻且精準的角度來寫出卡叔整個不平凡的聲影路。其實作為同樣熱愛電影的人,睇這套片感覺會很深,因為睇到卡叔這樣如何熱愛電影文化同積極為推廣觀影文化工作這樣多年,這樣無私的熱情個人睇到感覺深刻。而王導在整理同運用這些素材的技巧也是高,剪接舖排公整,可以細緻地將這樣多素材精準地合成為這套片。而她用卡叔在六七暴動中所經歷而令他有所領悟的一段作為這套的開端,個人覺得這樣是獨到。除此之外,個人也覺得王導也想藉卡叔的經歷,來側寫出香港社會從六十年代開始,整體的發展史。尤其在意識型態演變部分。最後我會講,如這套同 尚未完場 一同去睇,其化學效果會很大,因為這兩套也是嘗試重塑當年影視或社會文化,如兩套一同睇,正正可以有互相呼應之效。痴·影·夢·藝 X 的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ckwunmovie/
顯示更多 arrow-down
2  負評
0  回應
Alvin Tsang
Lv. 10
star 5.0
卡叔的藝術與在世之道
人稱「卡叔」的羅卡是香港資深影評人和電影研究工作者,見證香港超過六十年的電影文化演變,有關貢獻在去年金像獎更獲頒專業精神獎以作表彰。但原來對卡叔一生影響深遠的除了電影,伴隨他一同演化的香港時局和民心轉變都激發他多年來思考藝術和世界的關係,《聲影路》這部紀錄片由他擔任旁白,親身講述自小至今在電影路和生活有何變化和得著,既是他一生的回憶錄,亦是側寫一代香港文化人在社會洪流下思想演變的歷史。卡叔走過動盪的香江歲月,帶著一身歷練到今日,可以為我們帶來甚麼啟示?電影是卡叔一生的本位,由他童年在澳門成長,到在香港讀書、加入《中國學生周報》任職編輯、自主拍實驗短片、遠赴羅馬進修和籌辦電影文化中心及香港國際電影節等都與此密不可分。從童年青春開始,卡叔受長輩和朋輩影響,已經接觸很多不同地方的電影。他自言電影打開了他認識世界的門檻,不同時期看的電影都在刺激他思考更多。童年在灣仔長大時,他有機會在家觀看Laurel and Hardy的無聲喜劇;青年時期,又深受《Singin in the Rain》、《出水芙蓉》等荷里活歌舞片薰陶,迎合一代青年人追求的繽紛激情;走入社會感到迷茫之際,又看了安東尼奧尼的《春光乍現》啟發他思考藝術何價。紀錄片剪輯大量經典電影的片段,不單是卡叔的觀影紀錄,他還是藉電影本身的年代道出他與同代人在時代下有何追求,如何影響他們的價值觀。而早年的他傾向大量觀看西方電影多於香港和中國大陸的華語片,自然都沉醉於研究西方民主、自由思想可以如何為當時的中國尋求自強出路。通過他的旁白,我們感受到卡叔視電影為人生任何一個時期的精神支柱,觀影也好、研究也好、推廣電影文化也好,電影在他心目中的神聖地位相當崇高。另一個本片導演王茵茵和卡叔很想從中展示的,是卡叔作為文化人和當時的理想主義者如何面對世界時局變幻莫測,哲學和政治思想在過去幾十年隨見識和經歷不斷調整。童年的卡叔在澳門長大,見過戰亂時期中國人的苦難。成長之時正值東西冷戰,但沉醉於電影的卡叔不以為然。直到六七暴動時,卡叔連忙為籌辦放映和寫電影文章,但發現自己過於抽離現實的變遷,令他思考電影和藝術對現實可以有何作用。求學時期,受朋輩和師長影響,他深信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和中國傳統哲學的結合可以成為幫助中國走出貧困和邁向強大的道路。而政治都離不開他的生命,在崇基畢業後,他因政治立場不定而失去升讀師範的機會。其實,青年時期的卡叔與許多人一樣有陷於身份迷茫的時候,哪怕他跟過吳仲賢等人上街抗議日本佔據釣魚台、六七暴動時不願單純地靠攏一方的立場、採訪國內難民來港,都未足以建立他最堅實的身份認同。但是,經歷過無數人脈接觸、遊學羅馬見識更廣闊的世界後,卡叔在文化上終於確立自己身為華人的認同感,致力推廣香港和內地的影視交流和歷史保育,不再單純追求西化,而是從自身文化找出屬於自己的自豪感。紀錄片以卡叔角度出發,同時可見當時一群進步青年在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之間如何磨合和活出想改變世界的激情。經歷如此多,卡叔又會如何總結他的藝術理念?先是他對藝術學習的看法,卡叔認為學習藝術先要了解的是精神修養,其他技巧上的東西尚可以慢慢跟上。筆者對此十分認同,藝術要讓人感受到情感澎湃,必先是創作者有沒有表達的欲望和對世界百態的感知,簡單的說就是學習生為一個人。越是懂得為人之道,所創作的藝術才會讓人共情。結合到卡叔和我們最鍾愛的電影藝術,卡叔深信電影對世界最大的功用是使人有一個影像片刻的時光暫且遠離現實,於光影之中撫慰心靈。沒錯,電影和傳統戲劇一樣展現虛構,但它們的創作養分又源自現實,所以更進取的看,電影就是為觀眾尋找另一個角度,幫助他們面對電影院外的現實。它令我們心靈得到慰藉,也幫助我們繼續在現實活出有意義的人生。來到現在,世界依然是兩極分化,與卡叔青澀時的世道不遑多讓。但不變的是我們與卡叔一樣對電影仍然充滿熱愛,相信它仍有在世界上的作用。《聲影路》透過卡叔的一生,了解到幾十年前的香港文化人如何走過動盪亂世,在文化藝術和政治現實之間盤旋,思考彼此之間的關係。如果你熱愛香港文化、鍾情香港電影和電影這門藝術,這部紀錄片將會給你許多意義不凡的反思。IG: alvin_movieview
顯示更多 arrow-down
0  負評
0  回應
Chong Sun Yan
Lv. 10
star 4.0
羅卡的生平記述,啟發性略欠
自述從澳門出生(1941年太平洋戰爭前夕),至57年來港就讀崇基學院(中大前身),畢業後留港當《中國青年周報》編輯,離職後有過一段飄泊失迷的時期,71年到羅馬遊學2年學習電影拍攝,回港任職TVB...至2005年從電影資料館崗位退休。從側面帶出上世紀中到後期的香港和中國歷史發展。前半部頗學術性有點嚴肅工整,後半部較親民自然。有大量舊電影、舊街景和歷史片段,和照片。電影中的卡叔讓我感到有點冷峻,較難親近,原來他好有墨水。佩服他創辦及艱辛經營香港電影文化中心(不是尖沙咀那個)培育基層學習電影不同技巧、知識。以及,多年推動電影文化發展。喜歡馬料水崇基學院相片,見到未圓湖舊時樣子及學生活動情況。此外,對67暴動中肯的講述亦讓我了解到暴動發生的原因。
顯示更多 arrow-down
1  負評
0  回應
abc1984
Lv. 3
star 4.0
卡叔自傳
全程由卡叔旁白自迹一生經歷從40年代在澳門的童年到50年代夾在戰後左右對疊到67後的社會覺醒思想上既偏向西方的自由主義同時又會受國家民族的情感所影響基本反映當時一代「精英」文化人的面貌時而世易年青一代對這軌跡或不太了解如這片能在這方面有更多對話會更佳
顯示更多 arrow-down
0  負評
0  回應
私隱政策
使用條款
免責條款
c157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