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寇誌

上映日期: 2022年6月22日 片長: | 145 分鐘 級別:
TBC
- -
評分
3 讚好 0 影評
電影史上有兩個很著名的「剎那靜止」時刻。其一,是阿瑟潘(Arthur PENN)的《雌雄大盜》(Bonnie and Clyde,1967);其二,就是兩年後森畢京柏的《流寇誌》。前者,是當男、女主角——即片名中兩個在美國三十年代大蕭條時期最惡名昭彰的銀行劫匪——在一條寂靜的公路上,突然發現自己原來被警方重重包圍時,就在即將被亂槍掃射前的一刻,深情地望了對方一眼(Bonnie還溫柔地笑了)。後者,則發生在當片名的那群以Pike(威廉荷頓 William HOLDEN飾演)為首的流寇(只剩下四人),為了營救他們最年輕的夥伴Angel,決定冒死與腐敗、並擁有強大軍火的墨西哥將軍Mapache對壘時:當目睹前者慘遭後者割喉身亡的下一刻,Pike本能地一槍殺了Mapache。這個突變把全場都嚇呆了,眾人皆不知所措,瞬間鴉雀無聲,四人來回對望。在喧尼斯鮑寧(Ernest BORGNINE)飾演的Dutch的豪情笑聲下,一場4分半鐘、悲壯和慘烈的廝殺隨即展開,也撼動了當年的國際影壇,被視為電影史上最暴力的場面,沒有之一。其中血肉橫飛的慢鏡頭與俐落的剪接手法,更被譽為「森畢京柏式的暴力美學」,與《雌》片互相輝映,影響至今。《流寇誌》是畢京柏在5年前開拍《賭王衛冕戰》(The Cincinnati Kid,1965)被撤換導演崗位後,幾經掙扎,再獲荷里活開綠燈讓他拍攝的作品,難得的是他最擅長的西部類型。但這個一度是荷里活最受歡迎的類型電影,到了60年代,其實已經變得不合時宜:美國在越戰裡遭受的挫敗與羞辱,把開疆拓土的西部英雄神話幾乎砸個稀爛,且諷刺地流落到意大利,被沙治奧里昂尼(Sergio LEONE)的《獨行俠》系列以奇連依士活(Clint EASTWOOD)飾演的「Man With No Name」,一個眼中只有銅幣而沒有道德的反英雄,借屍還魂。一向與建制勢不兩立的畢京柏不是要復興西部片,而是更想為它獻上一闋輓歌。他把篇幅聚焦在一群依靠洗劫銀行為生、注定要被新興資本(集團)主義淘汰的末路流寇,抒發他對舊時代英雄那份重承諾、赴湯蹈火的互信精神的痛惜與緬懷。片中的暴力,與其說是如當年某些保守論者所言,是對血腥的崇拜與弘揚,倒不如說是畢京柏對唯利是圖、蔑視個人尊嚴、毫無守則的新權力階級的怒吼與反撲,箇中充滿着悲劇的宿命意識。當軀體的痛楚與剎那的死亡被延長時,同時展現出來的是優美與恐懼。這,可不就是詩嗎?這孤注一擲的發揮,給畢京柏贏了。影片叫好叫座,教他吐氣揚眉,卻也再度開啟了一段他與荷里活那群跋扈驕橫的製片家的崢嶸歲月。往後的1/4世紀裡(直到他逝世的1984年),他其實就是荷里活的一名流寇,獨力在進行着一場又一場的鬥爭,為自己的信念與聲名、為心中的西部家園而戰。(舒琪)
顯示更多 arrow-down
影評
詳情
場次

簡介

電影史上有兩個很著名的「剎那靜止」時刻。其一,是阿瑟潘(Arthur PENN)的《雌雄大盜》(Bonnie and Clyde,1967);其二,就是兩年後森畢京柏的《流寇誌》。前者,是當男、女主角——即片名中兩個在美國三十年代大蕭條時期最惡名昭彰的銀行劫匪——在一條寂靜的公路上,突然發現自己原來被警方重重包圍時,就在即將被亂槍掃射前的一刻,深情地望了對方一眼(Bonnie還溫柔地笑了)。後者,則發生在當片名的那群以Pike(威廉荷頓 William HOLDEN飾演)為首的流寇(只剩下四人),為了營救他們最年輕的夥伴Angel,決定冒死與腐敗、並擁有強大軍火的墨西哥將軍Mapache對壘時:當目睹前者慘遭後者割喉身亡的下一刻,Pike本能地一槍殺了Mapache。這個突變把全場都嚇呆了,眾人皆不知所措,瞬間鴉雀無聲,四人來回對望。在喧尼斯鮑寧(Ernest BORGNINE)飾演的Dutch的豪情笑聲下,一場4分半鐘、悲壯和慘烈的廝殺隨即展開,也撼動了當年的國際影壇,被視為電影史上最暴力的場面,沒有之一。其中血肉橫飛的慢鏡頭與俐落的剪接手法,更被譽為「森畢京柏式的暴力美學」,與《雌》片互相輝映,影響至今。《流寇誌》是畢京柏在5年前開拍《賭王衛冕戰》(The Cincinnati Kid,1965)被撤換導演崗位後,幾經掙扎,再獲荷里活開綠燈讓他拍攝的作品,難得的是他最擅長的西部類型。但這個一度是荷里活最受歡迎的類型電影,到了60年代,其實已經變得不合時宜:美國在越戰裡遭受的挫敗與羞辱,把開疆拓土的西部英雄神話幾乎砸個稀爛,且諷刺地流落到意大利,被沙治奧里昂尼(Sergio LEONE)的《獨行俠》系列以奇連依士活(Clint EASTWOOD)飾演的「Man With No Name」,一個眼中只有銅幣而沒有道德的反英雄,借屍還魂。一向與建制勢不兩立的畢京柏不是要復興西部片,而是更想為它獻上一闋輓歌。他把篇幅聚焦在一群依靠洗劫銀行為生、注定要被新興資本(集團)主義淘汰的末路流寇,抒發他對舊時代英雄那份重承諾、赴湯蹈火的互信精神的痛惜與緬懷。片中的暴力,與其說是如當年某些保守論者所言,是對血腥的崇拜與弘揚,倒不如說是畢京柏對唯利是圖、蔑視個人尊嚴、毫無守則的新權力階級的怒吼與反撲,箇中充滿着悲劇的宿命意識。當軀體的痛楚與剎那的死亡被延長時,同時展現出來的是優美與恐懼。這,可不就是詩嗎?這孤注一擲的發揮,給畢京柏贏了。影片叫好叫座,教他吐氣揚眉,卻也再度開啟了一段他與荷里活那群跋扈驕橫的製片家的崢嶸歲月。往後的1/4世紀裡(直到他逝世的1984年),他其實就是荷里活的一名流寇,獨力在進行着一場又一場的鬥爭,為自己的信念與聲名、為心中的西部家園而戰。(舒琪)
顯示更多 arrow-down

語言

英語、西班牙語、德語

導演及演員

查看所有
森畢京柏

森畢京柏

Warren OATES

Warren OATES

Robert Ryan

Robert Ryan

威廉·荷頓

威廉·荷頓

Edmond O'Brien

Edmond O'Brien

Ernest Borgnine

Ernest Borgnine

Ben JOHNSON

Ben JOHNSON

私隱政策
使用條款
免責條款
0750cd5